《中医基础理论名言名句 诵读 藏象》

[复制链接]
查看1285 | 回复2 | 2024-9-14 18:35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-1 五藏者,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。—— 《黄帝内经•灵枢•本藏》【注释】五脏产生和贮存精气、 六腑传化水谷(饮食),排泄糟粕。五脏六腑协调工作,人体的 精神血气魂魄由此而生,机体便健康无病。脏腑功能一旦•失 常,则精神血气等就会发生异常,产生病变。另一方面,精神血 气魂魄等虽源于五脏六腑,但又起着维持脏腑活动的作用。所 以,要使机体保持健康,既要注意护养脏腑,保证其正常的生理 活动不产生障碍,又不可忽视精神的内守,血气的疏通,以防其 发生异常,影响脏腑的功能,而致疾病缠身。
2-2《内经》之五脏,非血肉之五脏,乃四时之五 脏。——清•样铁樵《群经见智录》【注释】受中国古 代哲学的影响和自然科学的限制,《内经》虽然对脏腑的形态结 构也有所论述,但其重点并不在于此。《内经》的脏腑偏重于对 功能气化的认识,偏重于五脏与四时的相应关系。比如《内经》 说的“肝生于左,肺藏于右”,就不是对脏腑位置的论述,而是指 气机的升降。圣人面南而立,肝应春在东,其气主升,故在左; 肺应秋在西,其气主降,故在右。由此可知《内经》之脏腑,非实 质之脏腑。
2-3不明藏府经络,开口动手便错。——清•喻 昌《医门法律》【注释】“藏府”,即脏腑。O脏腑经络是中 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础,是中医一切医疗活动的出发点。如 果医生对于脏腑经络的分布、功能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没有详细 的了解,就难以对疾病的病位、病理、演变等情况作出正确的判 断,治疗当然也难见效。
2-4藏居于内,形见于外,故曰蔵象。——明• 张介宾《类经》【注释】"藏象”一词,首见于《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六节藏象论》。O“藏”是指藏居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, “象"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、病理现象,即所谓“藏居于内,形见 于外”,揭示了内部脏腑与外部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,反映了中 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。以心为例,心,其华 在面,其充在脉,开窍于舌,居于上焦胸中。据此而论,面色、脉 象、舌质以及胸部的自我感觉,即为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的 外部征象。临床上主要通过上述四方面的诊察、询问,以确定 心的功能正常与否。这种以象测藏、由表及里的认识方法,是 中医方法论的一种体现。认识了这一点,即可理解藏象学说所 阐释的五脏生理功能为何并不局限于人体解剖学的某一脏器 的原因所在。
2-5大气入于脏腑者,不病而卒死矣。一黄 帝内经•灵枢•五色》【注释】“大气”,指大邪之气,即性 质强烈的致病邪气。©人体发病,是邪气入侵,正气与邪气相 搏而成。病情之顺逆吉凶,乃取决于人体正气之强弱和入侵邪 气之轻重。若元气亏虚,大邪之气迅速侵害脏腑,正气未能抗 邪,病象未及显露,就可能已经衰竭而死亡。
2-6经脉者,脏腑之枝叶;脏腑者,经脉之根 本。——明•张介宾《类经》【注释】本条提出,脏腑与 经脉(经络名称)之间存在根本与枝叶的密切关系。O人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,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窍、皮肉筋骨之间 的密切联系,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实现的。十二经脉分别络属 于一定脏腑,其功能与脏腑之功能密切相关,经脉及其分支纵 横交错,入里出表,通上达下,分布于全身,使脏腑得以在全身 各个部分行使其功能;而同时,经络又依赖脏腑气血的充养,因 此说经络就像脏腑的枝叶一样,而脏腑就是经脉的根本。由于 脏腑与经脉之间在生理上密切相关,病理上也会相互影响,因 此,通过经脉的传导,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外表,外来的病邪 亦可沿经脉影响脏腑。经脉与脏腑的这种密切联系,是许多治 疗方法和原则的依据。
2-7五藏受气于其所生,传之于其所胜,气舍于 其所生,死于其所不胜。一黄帝内经•素问•玉机 真藏论》【注释】本条运用五行生克理论解释脏腑疾病传变 规律,说明一脏有病可以互相影响。G)“受气于其所生”是指五 脏各自从所生之脏接受病气的传变,也就是子病犯母,如脾土 常受病气于肺金,即肺病及脾;“传之于其所胜”是指五脏接受 所生之脏病气后,再传给我克之脏,如肝病每可传于脾,即木乘 土。“气舍于其所生”是指病气留止于生我的母脏,如脾土病气 可居于心。疾病常“死于我所不胜”之脏,就是病传至克我之脏 而死,如脾病传至肝而死等。
2-8小儿纯阳、稚阴之体,易虚易实,易寒易 热。——颅図经》【注释,'小儿纯阳、稚阴之体,易虚易 实,易寒易热,”这条医学谚语始见于古代儿科专著《颅図经》。 作者提出了小儿“三岁以下,呼为纯阳”的观点。清代吴瑞在所 著《温病条辨•解儿难》中提出:“小儿脏腑薄,藩篱疏,易于传 变。”后者,更突出了一个“易”字,即脏腑娇嫩,形体未充,故发 病传变迅速,易虚易实,易寒易热。
由于后人对“纯阳”一词在理解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,所以 医家们又提出了小儿“稚阴、稚阳”这个学说,实际上是对小儿 “纯阳”之说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。如吴瑪在所著《温病条辨• 解儿难》中作了一篇《俗传小儿为纯阳辨》的论说,明确提出“稚 阴、稚阳”之说,指出小儿肌嫩肤疏,脏薄腑脆,气弱神怯,经虚 図开,形体未充,发育还未成熟,所以容易遭受外邪侵害。由于 小儿发育未全,故着眼于一个稚字,因其病理传变,有易虚易实
的特点。
由于小儿阳气盛,生机旺盛,故又着眼于一个阳字,因纯阳 之体,易于化热伤阴。以上即小儿纯阳、稚阴之体,易虚易实, 易寒易热的基本概念。
2-9 (小儿)脏腑柔弱,易虚易实,易寒易 热。——宋•钱乙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【注释】参见上条 “小儿纯阳、稚阴之体,易虚易实,易寒易热”的注释。
2-10五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; 六府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。一黄帝 内经•素问•五藏别论》【注释】本条是对五脏和六腑各 自生理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。O五脏所化生、贮藏的精气,是 机体营养及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,精气常宜盈满而不宜泄 漏;六腑的职能是传导、消化饮食,经常充满水谷,并向下传导, 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贮藏精气。根据五脏与六腑在生理上的这 种不同特性,后世医家提出了“脏病多虚,腑病多实”,“实则泻 腑,虚则补脏”以及“六腑以通为用”等治则,对临床颇具指导意 义。
2-11子能令母实,母能令子虚。一难经•七 十五难》【注释】根据五行相生理论,生我者为母,我生者为 子。母子之间常常相互影响,关系十分密切。我生者实,则子 病犯母,常致生我者亦实,如心(火)为肝(木)之子,心火亢盛, 可以累及肝,出现心肝火旺;生我者虚,则我生者无以受气,常 致亦虚,如肾(水)为肝(木)之母,肾精不足,会波及肝,终致肝 肾阴虚。
2-12五脏应四时,各有收受。——黄帝内经・
素问•金匮真言论》【注释】根据人与天地相参的学说及 五行同性归类的理论,人体的五脏'除了与四时(五季)相对应 夕卜,还分别与人体及自然界中各种五行属性相类似的事物互相 联系,并可加以归纳,这是以五脏为中心,按五行属性将自然界 各种事物进行分类,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广大的自然界相统一 的思维方法的表现之一。
2-13脏病难治,腑病易治。一难经•五十五 难》【注释】本条指出了脏病和腑病的不同预后。G)脏与腑 互为表里,腑在表,脏在里。一般来说,邪在表易治,在里难治。 从生理功能而言,五脏藏精气而不泻,六腑传化物而不藏。五 脏内藏精、气、血、神、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,若发生 病变,多表现为正气受损,恢复不易;而六腑主要是受纳、腐熟 水谷,传化、排泄糟粕,普发生病变,病情比较单纯,人体正气受 损程度也较小,较易恢复。
2-14脏寒生满病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异 法方宜论》【注释】根据原文,“满病”主要是指寒胀、水臓等 证。O脏寒,或由外感寒邪,或由内伤阳虚而成,均影响五脏气 机功能,失之运化。寒证多虚,五脏寒则功能衰弱,或谷食不 化,或小便不利。如脾之阳气伤则不能运化水湿;肾之阳气伤 则气化不行,膀胱不能排泄水液;肺卫之阳气伤则水气不得发 越,阻于皮里阿卜,则可形成胀满之病。
2-15脏实则声宏,脏虚则声怯。——明•张介 宾《景岳全书》【注释】人说话声音的强弱,反映了体内脏 腑精气的盛衰。G)就生理而言,脏腑精气充实,其人发声高亢 宏亮;脏腑精气虚弱,其人声音就低微怯弱。就疾病而言,语声 的强弱还与邪气的盛衰有关,邪气亢盛而脏腑正气未虚的实 证、热证,病人语声就宏大、响亮,并有多言躁动的表现;若邪气 已衰,正气亦虚的虚证、寒证,则病人语声低微无力,少言而沉 静。
216脏宜藏,腑宜通,脏腑之体用各殊。—— 清•叶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【注释】脏腑各有其不同的生 理特性。G)五脏藏精气而不泻,将化生、贮藏的精气源源不断 地输送到全身脏腑经络,以供机体生命活动之需要。故五脏宜 藏,藏则精气充盈,功能强健。六腑传化饮食而不藏,六腑具有 受盛、腐熟、传导水谷的功能,故六腑宜通,通则传化顺畅,而无 壅塞之虞。同时,脏与腑在功能上又相辅相成。若六腑不通, 则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代谢交换,以致精微化生之源匮乏,而 影响五脏的藏精功能;若五脏藏精不足,则必导致相应之腑的 传化功能障碍。由此可见,脏腑体用虽诔,却密切相关。
由于脏腑在生理上的不同功能特点,使其在病理上和治疗 方法上也各具特点:脏病多虚证,宜补;腑病多实证,宜通。祖 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在藏象学说上体现得最为透彻。
2-17五脏相通,移皆有次。一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玉机真藏论》【注释】五脏分属于五行,在生理上相互 资助、相互配合、相互制约,即“五脏相通”洞时,当机体发生病 变时,也按一定的次序传变,即所谓“移皆有次以肝病为例, 见肝之病,知肝传睥,当先实脾。因肝木能克脾土,因而可导致 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。依次类推,脾病可传至肾,肾病可传至 心,心病可传至肺,肺病可传至肝。这一理论对于临床上预防 疾病的传变和推测预后有重要的意义。
2-18六腑以通为用。——黄帝内经•素问• 五脏另U论》【注释】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,主要在一个 “通”字上。胃的腐熟水谷,胆的疏泄胆汁,小肠的泌别清浊,大 肠的排泄糟粕,膀胱的排泄小便,三焦的通调水道等等,都是传 化而不藏。六腑只有时时保持通畅,饮食水谷才能传化下行, 消化吸收功能才能正常。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。
2-19六腑以通为补。——清•叶桂《临证指南 医案》【注释】本条是对上条“六腑以通为用”的进一步发 挥。0六腑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,完成对饮食的消 化、吸收和排泄。只有不断地受纳、消化、传导水谷,不断地排 泄多余的水分和糟粕,也就是始终保持通顺的状态,才能维持 消化功能的正常。因此保持六腑的通畅,保持六腑气机的正 常,就是对六腑功能的资助,也就是说,六腑以通为补。
2-20恚怒气逆,上而不下则伤肝。一难经• 四十九难》【注释】本条阐述了“怒则伤肝”的机理。。肝 体阴而用阳,喜条达而恶抑郁。怒则气上,发怒之时,肝气上 逆,气血皆逆于上,肝阳暴张而伤阴,肝阴暗耗,有伤肝体;又怒 则气郁,有碍肝之条达,气郁化火,亦伤肝阴,故亦伤肝。
2-21肝气,肝风,肝火,三者同出而异名。—— 清•王泰林《西溪书屋夜话录》【注释】肝气,肝风,肝 火,是同一脏器的病变,相互联系,相互影响,故曰“同出而异 名”。肝体阴而用阳,藏血而主疏泄。肝气结,日久则气郁而 化火,则为肝火,肝火燔灼,则易动风,且肝火必耗肝之阴血,肝 之阴血耗损,常致阴虚血虚动风,是为肝风。由此可见,三者实 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2-22肝受血而能视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 五脏生成》【注释】肝藏血,其经脉上连目系(眼球及其附属
部分与脑相联系的结构),肝血足则目得其养,视物清晰。
2-23肝体阴而用阳。——清•唐宗海《血证论》 【注释】“体”指本体,“用”,指功能。肝藏血,血为阴,故肝体 阴。肝主疏泄,通过疏通、升发等运动,调节全身气机及脏咽、 情志活动;又肝内寄相火,为风木之脏,在病理上最易动风化 火;又主司筋的活动,故其作用属阳,因此说肝体阴而用阳。
2-24女子以肝为先天。——清•叶桂《临证指 南医案》【注释】肝藏血,其性疏泄。妇女以血为本,情志又 善抑郁,因此肝对妇女来说最为重要;再者,“冲为血海,任主胞 胎”,冲任二脉与肝之经脉相通。可见妇女之经、带、胎、产,皆 与肝密切相关,故曰肝为女子先天。
2-25 故人卧血归于肝。一~ 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五脏生成》【注释】肝为藏血之脏,人在夜晚睡卧之 时,则血归于肝脏中贮藏。        -
2-26呕苦知邪在胆,吐酸识火入肝。——清• 李用粹《证治汇补》
【注释】肝胆虽互为表里,生理功能不同,邪气客入,症 状表现也不尽相同。胆内藏胆汁,胆汁味苦,又胆为六腑之 一,六腑以通为用,故胆汁通降于下以助肠之消化,胆受邪则胆 汁不能通降而逆于上,故发为呕吐口苦,所以说“呕苦知邪在 胆”。肝体阴而用阳,在味为酸,肝之阳易亢逆于上,易化火生 风,肝有热邪而气逆于上,可致口中泛酸,因此说“吐酸识火入 肝”。
2-27凡十一脏,取决于胆也。——黄帝内经• 素问•六节藏象论》【注释】胆为六腑之一,属少阳,应春
升之气,是五脏阳气升发的启端。G)春气升则万化安;胆气升 则脏腑之气禀其气而升,生机健旺,故曰十一脏取决于胆。另 一种说法认为当理解为“凡土脏取决于胆”,疑为竖版“土”误作 为“十一”。土脏是指脾胃、大小肠、膀胱、三焦等,决定指疏通 之意。胆排泄精计,可疏通土脏。
2-28胆者,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。一《黄帝内 经•素问•灵兰秘典论》【注释】本条是对胆的生理特性 和主要功能的高度概括。中正之官”意指胆在精神意识方 面具有依据客观事实公正理性地判断事物、作岀决定的能力。 肝主谋虑,胆作决断,胆的决断具有减弱和消除突发精神剌激 影响的功能,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,对确保内脏相互 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作用。
2-29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。——《黄帝内经 •素问•痿论》【注释】“宗筋”,即众筋。“机关”,指关节。 宗筋有固定、连接、约束骨骼,使关节屈伸活动滑利自如的作 用。O筋和骨二者密切相关,临床上伤骨必伴伤筋,而伤筋也 必影响骨节的活动。如宗筋弛纵,往往可致肢体痿废不用;而 宗筋短缩,则肢体往往出现拘挛的表现。
2-30目者,精神之所注也。——明•张介宾《类 经•摄生类》【注释】五脏者,人之本也,而“五脏六腑之精 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”,所以眼睛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状态。 O临床诊病,往往通过眼睛观察人体的整体状态,谓之察神。 目睛精明,神光内蕴,反映人体机能健旺,身体无病;目暗无光, 或目光直视不动,反映病重,预后多不佳。
2-31 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而为之 精。——黄帝内经•灵枢•大惑论》【注释】眼睛的 视觉功能由脏腑的精气通过经脉灌注于目而产生,故目与五脏 六腑之精均有密切的关系。G»具体而言,肺之精与白睛、肾之 精与瞳子(瞳孔)、肝之精与黑睛、心之精与内外眦血络、脾之精 与上下胞睑(眼睑)相联系。因此,内脏的病变可以在眼睛上反 映出来,观察眼睛的局部变化亦可了解相应内脏的情况。后世 医家根据这一认识,创造了五轮学说,在眼科临床中起重要指 导作用。
2-32诸脉者,皆属于目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 •五藏生成》【注释】“脉”在这里是经脉之义。“目”为宗 脉之所聚,五脏六腑之精血,皆随经脉而上注于目。G)从经脉 分布情况来看,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内角的睛明穴;足阳明胃 经上行至目内眦;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體穴;手太阳小 肠经从缺盆沿颈部上至面颊部的额體穴,再上至眼外角,其分 支到达眼内角;手少阳三焦经其耳部分支循行至眼外角。另 外,心脉、肝脉和目系相连。所以目与脏腑、经络的功能息息相 关。后世医家将目的各部组织与脏腑功能相应的关系发展成 为五轮学说,根据目的不同部位出现的异常形态,诊察相应脏 腑的病变,至今仍有临床应用价值。
2-33眼通五脏,气贯五轮。——宋•王怀隐《太 平圣惠方•眼内障论》【注释】“五轮”,指血轮、风轮、气 轮、水轮、肉轮,用以说明眼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蒙。0 血、风、气、水、肉五轮分属于五脏:内外眦的血络归心,称为血 轮;黑睛属肝,称为风轮;白睛属肺,称为气轮;瞳子属肾,称为 水轮;上下眼睑属脾,称为肉轮,所以说眼睛通于五脏,而五脏 的精气灌注于五轮。这一理论在眼科临床上有重要意义,临床 可通过对眼晴不同部位形色变化的诊察,测知相应脏腑的病 变;同时,眼睛不同部位的病变,可以通过治疗相应脏腑得到 痊愈。
2-34爪为筋之余。——明•张介宾《类经》 【注释】爪为筋之余气所生。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气于 筋”,爪附于筋末,亦为肝之精气所濡养。所以,爪与筋同属于 肝,为肝之精气所养,故曰爪为筋之余。
2-35 动之于心者,神摇于上,则精遗于下 也。——清•尤怡《金匮翼》【注释】理解本条的前提是 明白心肾二者的关系。。心位于上焦为君火(心火),肝肾居于 下焦为相火所寄,君相二火每相互影响。心主神明,若为情欲 所动,随生妄想,所欲不遂,意淫于外,则神燔于上而致心神不 宁,君火妄动,相火乃随之不守,则迫精妄泄,随梦而遗。
2-36人之所主者心,心之所养者血。——元・ 朱震亨《丹溪心法》【注释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,乃“君 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。四肢百骸,脏腑阴阳,皆禀命于心。故曰 “人之所主者心”。心主血脉意指脉内血液依靠心气的推动,气 能行血;而“血为气母”(血能生气,血能载气),心气的推动又有 赖于血液的营养,所以,“心之所养者血”。
2-37神静则心火自降,欲断则肾水自升。—— 清•程文囿《医述》【注释】此条可与本章第36条“动之于 心者,神摇于上,精遗于下”互参。。心居上属火,肾在下属水。 火性炎上,水性润下。但是人体功能状态欲保持正常,必得阴 阳交泰,也就是火要下降于肾,使肾水不寒;水要上济于心,使 心火不亢,是为水火既济。保持水火相济,心肾交通,就要做到 静神与节欲二端。心藏神,神静则君火不过亢,而下降以温肾; 节欲则相火不妄动,肾精不妄泄,而上升以济心火,如此自然心 肾交泰,而人体健康。
2-38心不欲杂,杂则神荡而不收;心不欲劳,劳 则神疲而不入。一一清•金缨《格言联璧》【注释】心 主神,心神欲静,不容物欲与杂念烦扰,如此则脏腑皆安,体健 无病,所谓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,否则如 果心神为杂念纷扰,则神不内守,惮散而不收,必致疾病,即所 谓''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”。心神不可过劳,过劳则心气内消,心 血暗耗,精神疲乏,影响健康。
2-39 心乱则百病生,心静则万病息。        元•
罗天益《卫生宝鉴•中风门》【注释】此句强调了心的重 要地位。O心为君主之官,“主明则下安,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”, 又心主神明,五情之动,心先应之,故心宜静而不宜乱,心乱则 五脏皆乱,故百病丛生;心静则五脏皆安,故病息。
2-40心气通于舌,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。—— 《黄帝内经•灵枢•脉度》【注释】心与舌在生理和病理 上有十分密切的关系。G)心的经脉上系于舌,心血充盈、心气 健旺,上荣于舌,舌才能辨五味,司语言,所以舌有心之官、心之 苗等说法。心有病变,亦往往反映于舌。心阳不足,则舌淡白 胖嫩;心阴不足,舌红绛;心火上炎,舌红生疮;心血瘀阻,舌紫 暗或有瘀斑;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,可见舌卷、舌强或失语等。 所以,临床观察舌的变化对于诊察心的疾患有特殊意义。
2-41心气虚则悲,实则笑不休。——黄帝内经 •灵枢•本神》【注释】人的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 基础,一旦脏腑气血发生病变,往往导致精神情志的异常。0 心藏神,七情之动,心先应之,因此,心的气血失调导致情志异 常最为常见。心气偏盛,神气有余,就会引起狂笑不止;心气 虚,神气不足,情绪低落,就会导致悲忧过度。
2-42遗精之始,无不由乎心。一一明•张介宾 《景岳全书•遗精》【注释】此条可与本章“动之于心者, 神摇于上,精遗于下”互参。€>肾主蛰,为封藏之本,开窍于二 阴,因此遗精的病机首当责之于肾。但是遗精与心的关系也十 分密切:心为君火,肾为相火,心有所动,肾必应之,故若少年纵 欲,或心有妄思,以致君火燔于上,相火炽于下,则水不能藏,而 精随以泄;也有思虑劳倦,损伤心脾,以致气虚下陷,不能统摄, 造成遗精者。所以遗精之病多关乎心,在治疗时不仅需用药物 调养心神,还应注意情志的调摄,才能从根本上治愈。
2-43诸血者,皆属于心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五藏生成》【注释】人体之血必须依赖心脏的正常搏 动,才能在脉中运行,营养全身。①心气充沛,心血充盈,则心 脏搏动正常,血液运行流畅,可见面色红润光泽,脉象和缓、均 匀有力,舌色淡红。如果心的气血亏损,或受病邪侵袭,影响心 主血的功能,就会产生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脉空虚等病理变化, 出现面色淡白无华,脉象细弱无力,舌色淡白,心悸怔忡等证 候。
2-44心痹者,脉不通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 痹论》【注释】心主血脉,心痹的病机为血脉瘀滞,闭阻不 通。G)心痹发病时表现为心悸、胸闷、气促、气逆等症。
2-45诸邪之在于心者,皆在于心之包络。—— 《黄帝内经•灵枢•邪客》【注释】心包络,位于心外,是 心脏外之包膜,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。①心为人身君主,五脏 六腑皆由此主宰,“主明则下安,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”.不能受 邪,受邪则死矣,所以外邪伤心,则心包络代心受邪。明、清时 代温病学派称温病中热邪侵心所出现的神昏、澹语等证为热入 心包或湿热蒙蔽心包,就是本于此。
2-46小肠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一黄帝 内经•素问•灵兰秘典论》【注释】简要地概括了小肠 的生理功能。G)小肠上连幽门,与胃相通,下接大肠,是消化水 谷,吸收精微的重要器官。水谷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,通过幽 门下注于小肠,此谓“受盛”;小肠接受胃中水谷,进一步分别精 浊,此谓“化物”。
2-47壅遏营气,令无所避,是谓脉。一黄帝 内经•灵枢•决气》【注释】这是《内经》对“脉”的经典定 义.G)人体的血脉通贯全身,内连脏腑,外达肌表,运行气血, 周流不休,营气(营运于脉中精气)与血共行于脉(经脉)中,营 与血不可须臾相离。脉(经脉)为血之府,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 脉道通畅才能使气血正常流通;脉(经脉)还有约束和推进营血 顺从脉道运行的作用,是营血周流不息,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。 气为血帅,脉道的通利、血的运行全赖气的推动,因此脉(经脉) 壅遏营气作用的发挥,有赖于气的固摄。在临床,若中气不足, 固摄血液功能减弱,就会导致气不摄血,引起血不循经而溢出 脉外;脉道瘀血内阻,也会使血液不能循经而妄行脉外。因此 只有依靠脉管和脉气(经气)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,才能使营血 正常运行。如有一方失调即可出现血症。
2-48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,苔以察病症之浅 深。——清.俞根初《重订通俗伤寒论.伤寒脉舌》 【注释】本条说明了舌质(舌体)和舌苔在诊断中的不同意义。 。舌为心之苗,五脏六腑都通过经脉、络脉和经筋与之发生直 接或间接的联系,而元气(先天之精所化生之气)是脏腑功能活 动的动力,元气的盛衰,必然对脏腑之精气产生影响,最终必然 反映于舌,所以通过观察舌质可以测知元气和脏腑的盛衰虚 实。舌为脾之外候,舌苔是胃气熏蒸所致,故验舌苔可测知胃 气之盛衰虚实,由于胃气为病证发展转归的关键,胃气与邪气 的斗争决定病证的性质和变化,因此可以通过舌苔来推测病 证。比如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,舌苔的润燥反映津液存 亡,舌苔的分布反映病变的部位。
2-49 脾……裹血——《难经•四十二难》【注 释】“脾裹血”,也叫脾统血,就是脾包裹血液勿使外逸。0脾 主运化,为气血生化之源。脾气健旺,运化有权,则气血充盈, 而气的固摄作用亦健全。反之,若脾虚生气无源,气的固摄作 用减退,便易致血液外溢而出血。由此可见,脾虚不能统血所 致的出血,实际上属于气不摄血的范畴。
2-50四季脾旺不受邪。——汉•张机《金匮要 略•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》【注释】人体五脏与四季相 应而有生克衰旺的变化。G)脾为后天之本,居中央,以灌四旁; 又脾属土,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天。四季脾旺,则其余四脏 得其荫护,卫外有力,不易遭受邪气的侵袭。故保持或扶助脾 气健旺,是养生与治病的重要方针。
2-51脾为孤脏,中央土以灌四旁。一黄帝内 经•素问•玉机真藏论》【注释】此条可与上条互参。® 心、肝、肺、肾四脏之脉气分合于四时,惟脾脏之脉气分属四时 而不独主一时,故谓,,孤脏”。脾位于五脏的中央,五行属土,化 生、输送水谷精微以充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窍,是为 “灌四旁
2-52脾为百骸之母。一一明•汪绮石《理虚元 鉴》【注释】强调脾对全身的重要作用。G)脾为后天之本,气 血生化之源,化生气血以营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。脾能健运, 则气血得以化生,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皆得气血潘养,则生机健 旺;脾不健运,则气血无源生化,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皆失气血 所养而病。因此说“脾为百骸之母”。
2-53脾喜燥恶湿,喜温恶寒。——张山雷《脏腑 药式*卜正》【注释】本条是对脾的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。G) 脾主升清,主运化水谷,以阳为事。饮食水谷入胃,得温则升散 而为清气(水谷精微之气散布到脏腑组织的营气),即所谓“热 气生清”;得寒则不运而同糟粕俱下,即所谓"寒气生浊",故脾 "喜温而恶寒”。湿为水液,不化而成,脾失健运,则不能运化水 湿,而为湿困。反过来,脾为湿困则功能发生障碍;又湿邪易阻 遏阳气,有碍脾之升清,故脾“喜燥恶湿”.
2-54脾胃乃百病之源,然每恶寒而喜热。一一 元•戴良《九灵山房集》【注释】本条可与上条互参。O 脾胃主运化,吸收水谷精微,是气血生化之源。倘若脾胃功能 受到损害,机体营养物质来源不足,导致气血虚衰,抵抗力下 降,无疑就成为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,因此说脾胃乃百病之源, 脾胃的运化功能以阳气为主,而寒易伤中阳,故脾胃每恶寒而 喜热。
2-55脾统血,脾气虚则不能收摄;脾化血,脾气 虚则不能运化。——明•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【注释】 强调脾在血液生成和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。G)脾能统血,使 血液在脉内运行,不致溢出脉外。若脾气虚,则气虚不能摄血, 血不循常道而流溢于脉外,可见尿血、便血、崩漏等出血症。脾 又为化生血液之源,饮食水谷入胃,经过腐熟消化而成水谷精 微,脾将此精微向上散布奉心化赤而成血,并把血液运化于全
身脏腑经络,以供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。若脾气虚,既不能生 化,又不能运输血液,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得不到血液的滋养, 则将发生种种病变。
脾的统血功能与脾的化血功能二者又密切相关:脾气健 运,气血生化有源,则气可以统血;反之,若脾气失于健运,气血 生化不足,则气不能摄血而逸出脉外。故凡化血不足,或收摄 无权,均以健脾为首务。
2-56升降之机者,在乎脾土之健运。——清• 章楠《医门棒喝》【注释】升降岀入是人体气运动的基本形 式,而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。G)脾胃居中属土,脾主升清,胃 主降浊,健运不息,在整个脏腑生理活动中至关重要。脾将水 谷精气升散至全身,以濡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胃将饮食糟 粕、代谢产物向下排出体外,一升一降,调动全身的气机,故脾 胃为脏腑气机升降的轴心。
2-57泻皆成于土湿,湿皆本于脾虚。——明• 李中梓《医宗必读》【注释】湿胜则濡泻(湿泻),泄泻的成 因,多与湿有关,而湿之成,多因于脾。G)湿为阴邪,其性黏滞 而趋下,易阻气机,湿邪伤人,首先害阳,阳为湿困,则不能升 清,随湿邪而下,发为泄泻,所以说“泻皆成于土湿”。脾主运化 水湿,脾虚失于健运,不能输布津液,则停蓄而为湿;而且,脾喜 燥而恶湿,水湿形成之后,又易困脾,阻遏气机,从而加重脾虚, 形成恶性循环,所以说“湿皆本于脾虚”。
2-58 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。——清•叶桂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【注释】脾胃互为表里,一脏一腑,生理特 性不同。£»脾胃纳运相成,升降相因,燥湿相济。保持其生理 特性,则“健”,则“和”。华岫云按:脾主升清,将饮食水谷精微 输布全身,同时保持脏器于合适的位置而不至于下垂,故曰“脾 宜升则健”;胃为六腑之一,传化物而不藏,主通降,故曰“胃宜 降则和”。
2-59实则阳明,虚则太阴。清•王士雄《温热经 纬•薛生白湿热病篇》【注释】阳明以胃为主,太阴以脾 为主。病邪侵袭人体,其病证的性质,与邪气固然有很大的 关系,但是与机体状态也关系密切。胃属阳,为水谷之海,为多 气多血之经,病邪传入阳明,正气旺盛,起而抗邪,邪盛而正不 虚,故表现为实证;脾属阴,升发精气至五脏六腑,是人体抵御 外邪的基础,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,邪既入太阴,必是正气先 虚,也就是太阴之气先虚,如此则无力抗邪,从而形成虚证。
2-60吐必伤胃,胃伤则口渴引饮;泻必伤脾脾伤 则肌肉顿消。——近代•秦伯未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》 【注释】胃为六腑之一,以降为和,又喜阴润,常欲得津液所 养,吐则胃气上逆而不降,加之耗损津液,故必伤胃。脾主升 清,使水谷精微升散至全身,故其气宜升则健。泻则气下,精气 亦随之而损耗,故必伤脾。
2-61脾喜刚燥,胃喜柔润。——清•叶桂《临证 指南医案》【注释】脾胃二者,一为阳土,一为阴土,生理特 性不同,具有燥湿相济的关系。G)华岫云按:胃主受纳,脾主运 化,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、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。但是二者的 生理特性有所不同。胃为腑,属阳,主受纳、腐熟而降浊,需滋 润才能完成其功能,因而恶燥;脾为脏,属阴,主运化而升清,需 温燥才能完成其功能,因而恶湿。
2-62 脾土湿则清气不升,胃土逆则浊阴不 降。——清•吴达《医学求是》【注释】脾为阴土,主运 化水谷,主升清,以阳为事,最易为水湿所困。若脾为湿困,则 失其健运,又加之湿为阴邪,易阻滞气机,所以脾土湿则清气不 升。胃为阳土,主受纳,主降浊,其气以降为和。若胃气上逆则 不能降浊,因此说胃土逆则浊阴不降。
2-63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——明•张介 宾《景岳全书》【注释】本条可与本章“泻皆成于土湿,湿皆 本于脾虚”互参。G)泄泻可见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或完谷 不化,甚至泻如水样。“清气在下,则生殯泄”,泄泻的病机,就 在于清气不能升发;甚或下陷所致。而脾胃是'人体气机升降的 枢纽,脾主升清,所以清气不升,必责之于脾;而脾与胃一脏一 腑,一阴一阳,一升一降,功能相辅相成,脾气不升,则胃气不 降,同样,胃不降浊,脾亦难升清。所以说,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 脾胃。
2-64脾为胃行其津液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 •太阴阳明论》【注释】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,主受纳和腐 熟水谷,化生气血以荣养全身,但是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不能 直接由胃运送到全身,必须经过脾的传输。脾与胃在解剖上以 膜相连,脾主升清,津液入胃,脾将其升散至全身,以发挥濡润 滋养的作用,所以说脾为胃行其津液。
2-65人以胃气为本。一■金•李杲《脾胃论》 【注释】强调胃气的重要意义。。胃居中属土,土孕育万物,胃 则为五脏六腑之化源。胃受纳腐熟水谷,泌其津液,化其精微, 以营养脏腑肢节百骸,因而是一身健康与否的关键。人得病, 胃气不虚,则根本未绝,病重亦将无恙;人不病,胃气已绝,则根 本已绝,必将不久于人世,所以说“人以胃气为本”。
2-66胃气一败,百药难施。一一明•李中梓《医 宗必读》【注释】强调胃气在人体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 义。G)治疗能否取效,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,正气就本于胃气, 所以胃气一败,药物不能调动正气抗邪,则药物难于起效。
2-67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。——清•叶桂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【注释】强调胃气在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 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。(D人的生命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,气 血由水谷所化生,而水谷化生气血,必须依赖胃的受纳和腐熟 功能,所以说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。因 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,胃气的有无起着重要的作用。无 论病情轻重急缓,有胃气则五脏六腑有以生,预后必好;无胃气 则生化无源,预后不良。
2-68胃气世,则五脏六腑皆壮。        金•张元
素《医学启源•五藏六府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》 【注释】本条可与本章“人以胃气为本”互参。所谓“胃气”,一 是泛指脾胃的运化功能;二是指脉的胃气。。胃为水谷之海,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、后天之本。胃气强则五脏俱盛,胃气弱 则五脏俱衰,故《灵枢•五味》说:“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。”《素 问•平人气象论》又说:“平人之常气禀于胃,胃者,平人之常气 也。人无胃气则逆,逆者死。”人以胃气为本,运化机能在一定 程度上代表了机体抗病能力。脉以胃气为本。脉来从容和缓, 不浮不沉,不徐不急,节律一致,称为有胃气之脉,反之,则是无 胃气之脉。胃气之有无多寡,还反映在食欲、舌苔及面色等方 面。一般以有食欲,舌苔正常,面色荣润为有胃气。总之,胃气 壮盛与否是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的标志,也是判断预后吉凶的重 要依据。应把保护胃气作为重要治疗原则之一。
2-69阳明阳土,得阴自安。——清•叶桂《临证 指南医案》【注释】此条可与本章“胃喜柔润”互参。0华岫 云按:胃主受纳,其气通降,通降需依赖阴气的作用。但胃为腑 属阳,只有依赖阴气的作用才能很好地行使其功能。
2-70五藏皆禀气于胃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玉机真藏论》【注释】胃为水谷之海,由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气,在脾的作用下上输于肺,通过经脉输布全身,使五脏得 以濡养。胃气充实,五脏之气才能充沛。胃气虚弱,不能输布 水谷精微之气,则五脏不得其养而虚衰。故云“五脏皆禀气于 胃”。
■*
2-71胃者,太仓也。一黄帝内经•灵枢•根 结》【注释】“太仓”,指国家储藏粮食的仓库。胃的主要生 理功能是受纳、腐熟水谷,即接受饮食并进行初步的消化。它 产生的水谷精微,通过脾的运化、传输,以供应全身的需要。因 此,胃就像储粮的仓库,全身的组织器官经常不断地从胃得 到养料。
2-72胃阳不伤不吐,脾阳不伤不泻。——清・ 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【注释】吐的病机是胃气上逆,泻的病 机为脾气不升。G)胃主受纳,以通降为顺。胃阳受损,传导通 降无力而上逆致吐。脾主运化、主升清,脾阳受损,失于健运, 不能升清,则精气下陷,导致泄泻。
2-73胃热则消谷,谷消故善飢。一黄帝内 经•灵枢•大惑论》【注释】胃主腐熟水谷。水谷为地气 所生,属阴,必得阳而能腐熟。若胃热,则胃阳亢盛,因此胃的 腐熟功能过亢,水谷消耗过多,人就会常常感到饥饿,所以说
“胃热则消谷,谷消故善饥”。
2-74人之胃气受伤,则虚证蜂起。——明•薛 己注《明医杂著》【注释】胃为水谷乏海,五脏六腑之大源。 胃腐熟水谷,化生精气以奉养全身。因此胃气受伤则五脏六腑 无从禀气,脏腑精气皆虚,所以虚证蜂起。
2-75吐血之后,当以胃药收功。——清•程文 囿《医述》【注释】“胃药”即调理脾胃之药。①吐血之症,由 于血液的损失,气亦随之耗伤,甚则造成虚脱,自然当以止血为 急务,所谓“急则治标"。血止之后,应以调养脾胃为主。因脾 胃为后天之本、生化之源,脾胃化源一充,气血自能渐渐充盛而 臻全功,是为求本之道0若以吐血而血虚,血虚则补血,但知补 血而不知理脾,则血药滋腻,碍胃生湿,脾运不健,化源乏绝,血 亦难生,故“吐血之后,当以胃药收功”。
2-76 土气为万物之源,胃气为养生之主。—— 明•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【注释】土具有滋生养育万物的 作用,为万物之母。在人体,中焦脾胃属土,主受纳水谷、生化 气血。人之既生,完全依赖脾胃水谷之养。脾胃之气强盛,则 一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得以充养,生命活动也旺盛;脾胃之 气一旦亏损不足,导致全身的营养障碍,生命活动就会日趋衰 弱。可见胃气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,人体生命活 动的强弱悉以脾胃强弱为条件,故曰“胃气为养生之主”。
2-77四时百病,胃气为本。——清•余师愚《疫 疹一得》【注释】强调胃气在人体发病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 意义。G)脾胃为后天之本,生化之源,各种疾病多因脾胃虚弱 而发生,同时,胃气的强弱存亡也是治疗能否取效的重要因素, 决定着疾病的预后。
2-78舌竟无苔,胃气绝也。——清•程文囿《医 述》【注释】强调了舌苔和胃气的关系。①“竟”,通“镜”。舌 苔由胃气、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。无病之人常有薄苔,是胃 有生发之气的表现。如舌苔剥落,舌面光滑如镜,称为镜面舌, 提示胃阴干涸,胃无生发之气,不能上承以生苔,多见于重病阶 段。人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。镜面舌者,胃气多衰,生机微 弱,故病多难治,预后不佳。
2-79 口唇者,脾之官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灵枢• 五阅五使》【注释】脾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。O因为脾是气 血生化之源,主肌肉,而唇舌为肌肉之本,故口唇的色泽、形态, 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,实际上也是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 能状态的反映。脾运健旺,口唇丰满,色红而润泽;如脾失健 运,可见口唇枯皱,色淡无华。所以,视唇之好恶,可知脾运之 盛衰。
2-80肺为清虚之府,其气能下行,以制节诸 脏。——清•唐容川《血证论•卷三•跃打血》【注 释】肺上通天气,主气而司呼吸,以其呼吸夭之清气,最不能耐 受痰浊等实邪,故曰“清虚之府”;其性肃降,应秋气之降,故曰 “其气能下行”;又“肺朝百脉”而主治节,为相傅之官,故能制节 诸脏。
2-81肺为娇脏。——清•蒋法《神医汇编》 【注释】肺叶娇嫩,不耐寒热;肺又外合皮毛,易为外邪侵袭,故 称肺为娇脏。
2-82肺体属金,譬若钟然,钟非叩不鸣。—— 清•程国彭《医学心悟•医门八法》【注释】肺在五脏 中属金。肺得病就像钟被叩一样,如果没有外邪的侵袭就不会 发生咳喘有声的症状表现。
2-83 肺清则气行,肺浊则气壅。——清•李用 樟《证治汇补》沈源《奇症汇》【注释】肺居于上,上通天 气。肺吸入天之清气,与水谷精微合而为宗气,调节人体的气 机,为气之主。肺为清肃(清宣与肃降)之体,清肃则功能健旺, 全身气机协调,故曰“气行”;若有浊邪痰饮壅肺,肺失清肃,则 一身之气机皆紊乱,故曰“气壅”。
2-84肺为五脏之天。——明•汪绮石《理虚元 鉴》【注释】本句强调肺在五脏中的重要作用。G)肺居五脏 之上,为五脏之盖,主宣发和肃降。水谷精微上输于肺,由肺输 布全身,故肺为水之上源;肺朝百脉,主治节,即对五脏的功能 活动有调节作用;肺主气,司呼吸,在气的形成和气机调节上有 主导作用。正因为肺如此重要,而肺又位于五脏最上,故形象 地称其为五脏之天。
2-85肺气通于鼻,肺和则鼻能知臭香也。—— 《黄帝内经•灵枢•脉度》【注释】鼻是气体出入的门户, 司嗅觉,与肺相通连,为肺之外窍。.鼻的功能以肺的精气(肺的 功能)为基础,鼻通气和嗅觉是否正常,与肺密切相关。只有肺 气宣达,呼吸顺畅,鼻窍才能通利,嗅觉才能灵敏,才能知香臭。
2-86肺苦逆而欲收。——清•张志聪《黄帝内 经•素问集注•卷八》【注释】肺居阳位,应秋而主敛降, 故曰肺苦逆而欲收。
2-87肺居上焦,制节五脏,开窍于鼻,以通外气, 以敛内气。——清•唐宗海《血证论》【注释】肺位居 上焦,是五脏之华盖,在脏腑中位置最高,因此得以通过鼻而上 通天气。肺吸入天之清气,与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结合而成 宗气,并通过呼吸调节人体气机,故曰其以通外气。又肺应秋 而主降,故曰其收敛内气。肺朝百脉,主治节,为相傅之官,故 又曰其制节五脏。
2-88肺朝百脉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脉别 论》【注释】手太阴为十二经脉之首,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 而朝会于肺。(D通过肺的呼吸,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, 然后将气血输布全身,为人体所用,所以说肺朝百脉。
肺朝百脉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有重要的意义。肺为气之主, 主管人体宗气的生成,调节着机体的气化,随着气的升降出入, 它既为血液提供充足的清气,同时又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。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,而肺朝百脉的功能,正是联系气 血的纽带。
2-89五脏六腑俱受气于肺。——隋•巢元方 《诸病源候论》【注释】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须臾不可离开 肺的呼吸,故说五脏六腑,乃至人体一切组织器官均受气于肺。 G)若肺的呼吸运动发生障碍,吸入的清气减少,必然导致 气的生成不足,而出现气虚之象。脏腑的生理功能因缺乏气的 推动激发,势必随之而低下,可见肺在人体气的生成中有重要 作用。
2-90肺热叶焦,发为痿蹩。一一^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痿论》【注释】五脏有热,耗伤气血津液,肢体筋脉失其 濡养而痿废不用,其中尤以肺热为著。G)肺朝百脉,具有输布 五脏津液的作用。但“肺为娇脏”,易为邪热所伤。肺热则津液 被灼,津气生化无源,五脏皆失津液之养而热生,于是肢体失 养,发为痿置。
2-91咳嗽不止于肺,而亦不离乎肺。——清•陈 修园《医学三字经》【注释】肺主气而司呼吸,呼吸功能障 碍,宣肃失常,气逆而为咳,故咳嗽为病总属于肺。但究其病 机,则又有不尽在于肺者,此多见于内伤咳嗽。如饮食不当,或 过饮寒冷,寒邪循手太阴肺经上干于肺,致肺寒而咳;或过食辛 辣,脾失健运,痰浊内生,上阻于肺而为咳嗽;或情志失调,肝气 化火,上犯于肺为咳嗽;或肾水不足,肺失其润,引起咳嗽。可 见咳嗽虽皆与肺有关,但其病本又不仅仅在于肺。
2-92诸气者,皆属于肺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 •五脏生成》【注释】人体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,由肺所 主。G)因为肺的呼吸功能对气的生成和运动至关重要。人体 的气由先天之精气、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之清气所组成,而自 然界之清气必由肺吸入,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,直接影响到 气的生成。
肺的呼吸,使清气进入体内,促进气的生成,并使浊气排出 体外,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,调节气的升降岀人运动,保证人 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。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,必然影响气 的生成、运动,出现气虚,咳嗽、气喘等一系列病证。若肺的功 能完全丧失,清气不入,浊气不出,人的生命亦随之而终,故“肺 乃气之本”。
2-93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——黄帝 内经•素问•咳论》【注释】咳嗽本属肺病,但“肺朝百 脉”,肺密切联系着五脏六腑。不仅肺病咳嗽可以影响其他脏 腑而出现相应的兼证,而且其他脏腑有病,也有可能影响到肺
而兼有咳嗽。
2-94惟肺也,外统皮毛,为一身之护卫。——明 •孙一奎《医旨绪余》【注释】首先“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 毛”,皮毛的功能有赖于肺的滋养,其次皮毛为肺之合,其功能 受肺的调节,故曰“肺外统皮毛”。肺外合于皮毛,皮毛为人体 卫外之第一道藩篱,肺宣发卫气以充实皮毛,故曰“肺为一身之 护卫”。
2-95肺为水之上源,肺气行则水行。一清•唐 容川《血证论》【注释】肺在脏腑中的位置最高,称为华盖。 G)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饮都经脾上输于肺,然后再布散全身。 肺位最高,水液至此而下,故曰“水之上源”。
肺主气,在气机调节上起主导作用,而水之能行,全赖气之 推动,所以说肺对人体水液的输布、运行、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 作用。肺通过其宣发功能,将津液布散于全身,输精于皮毛, 并通过宣发卫气,司媵理开合,以调节汗液的排泄。通过肺气 的肃降,将津液不断向下输送,经肾的气化作用,化为尿液排出 体外。正因为肺气在水液代谢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,所以说肺 气行则水行,故临床上将宣发肺气来利水的治疗方法形象地命 名为“提壶揭盖”,值得学习和深思。
2-96天气通于肺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阴 阳应象大论》【注释】肺位最高,为五脏之华盖,主司呼吸。 肺通过吸入天之清气,与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相合而生成宗 气,所以说天气通于肺。
2-97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,为清气之所 注。        明•张介宾《类经》【注释】本条可与上条“天 气通于肺”互参。。肺位最高,故为五脏六腑之盖;肺上通夭之 清阳之气,主司呼吸,故为清气之所注。
2-98肺者,相傅之官,治节出焉。——《黄帝内 经•素问•灵兰秘典论》【注释】这是《内经》对肺的生理 功能的经典阐述。0肺主治节指肺居膈上,位近于心,主一身 之气,司呼吸,朝百脉,能调节全身营卫气血津液的运行,营养 脏腑百骸,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序。心为君主之官,肺主治节,就 譬如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宰相,所以说肺为“相傅之官,治节出 亶,,
o
2-99 肺者,气之本。一T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六 节藏象论》【注释】肺主气,在气的生成和气机的调节方面 起主导作用。0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 相结合生成宗气,而且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调节人体气的升降出 入,所以说肺为气之本。
2-100 肺痈为实,肺痿为虚。——清•喻昌《医 门法律》【注释】“肺痈”,即肺部痈疡,其症见发热胸痛,咳 吐脓痰,甚则脓血并见,其病因多为风、热、痰、湿、火毒蕴结于 肺,热壅血瘀而成痈,腐而成脓,因此属热证实证。“肺痿"是指 肺叶痿弱不用,以咳吐浊唾为主症,或因于热,或因于寒,病程 迁延,日久不愈,最终导致气津两亏,肺失滋养而枯萎不用,是 一种慢性虚损性疾患,因此属虚。二者病位虽都在肺,但病机 有虚实的不同,临床辨证时不可不察。
2-101鼻者,肺之官也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灵枢 •五阅五使》【注释】鼻为五官之一。五官分属五脏,在生 理上具有密切的联系。<3鼻为呼吸气体出入之门户,司嗅觉, 助发音,为肺之外窍。若肺受邪则常见鼻病。如风寒犯肺,则 鼻塞、流清涕;风热犯肺,则鼻塞、流浊涕;燥邪犯肺,则鼻干无 涕,燥热伤肺络,还会引起鼻鈕的发生。所以说鼻为肺之官。
2-102大肠者,传道之官,变化出焉。—— 黄帝 内经•素问•灵兰秘典论》【注释】这是对大肠生理功 能的高度概括。饮食水谷经胃的腐熟.小肠的分清别浊之,其 糟粕部分经小肠下注回肠,然后经大肠,变化成为粪便,通过直 肠,由肛门排出体外。大肠的基本功能是传导糟粕,糟粕由此 变化为粪便而出,故曰“传道之官,变化出焉”。
2-103大肠主津,小肠主液。——金•李杲《脾 胃论》【注释】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。G)小肠 主泌别清浊,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,也吸收大量水液,此水液 富有营养,性质黏稠,故称“小肠主液”;大肠主传导糟粕,接受 经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,同时再吸收其中大部分 水液,形成粪便,大肠吸收的水分,性质清稀又无营养,故称“大 肠主津”。
2-104 喉应天气,乃肺之系。——明•窦默《疮 疡经验全书》【注释】“肺之系”即肺系,指与肺相连属的器 官,有气管、喉部、鼻道等。O喉在咽之前,上接鼻道、口腔,与 天气相通,下连气管,与肺脏相通。喉属肺之系,是气体出入的 要道。肺与喉在生理、功能、病理变化上关系密切,肺气充沛, 则喉的功能正常,呼吸通畅,语言洪亮;若肺脏受伤,肺经热盛 或肺气虚弱,可导致喉的功能失调,引起各种喉部疾患,所以治 疗喉部疾患,每从肺论治。
2-105魄门亦为五脏使。——黄帝内经•素问 •五脏别论》[注释,'魄”通“粕”。“魄门”,即肛门。G)肛 门传送糟粕,故名魄门。一方面肛门乃人体九窍之一,在生理、 病理上与五脏有密切关系,它的正常启闭有赖于心神的主宰、 肝气的条达、脾气的升提、肺气的宣肃、肾气的固摄。若五脏的 功能健旺,则肛门开合有度;若五脏的功能失调,肛门的功能也 会受到影响,而岀现大便异常。如脾虚气陷可见脱肛,脾运失 健可致泄泻。肾阳虚衰,或见五更泄泻,或见阳虚便秘。肺失 宣肃,可见津不下布之便秘。肝气疏泄失常,亦可乎泄泻、便秘 等。另一方面,五脏的浊气通过肛门排泄,若肛廿不能为五脏 泄浊,则五脏功能亦会因此而失调。根据此理,临床有采用通 便法治疗心肌梗死、支气管哮喘等病症而获痊愈的大量病例。 认识五脏与肛门之间的密切联系,对于临床的辨证、治疗具有 启迪意义。
2-106肾主二便。岀处未详【注释】肾主蛰,封藏 之本,开窍于二阴,而二阴为二便排泄之门户。O门户之开闭, 其责在肾脏。水谷入胃,在胆气的作用下,经过小肠的分清别 浊,水谷精微散布于周身,糟粕和水液分为两道,一走大肠,传 导变化而为大便,一走膀胱,气化则能岀矣。而大便和尿液的 排泄,则取决于肾。如肾气不足,肾阳虚衰,则固摄无权,前不 能摄制水液,后不能固涩大肠,致使遗泄难禁。所以说肾主二 便。
2-107冲任之本在肾。——明•赵献可《医贯》
【注释】本句所说的冲任二脉和肾的关系,可以从以下两个 方面理解,首先,从经络联系的角度来看,冲任二脉皆起于胞 中,而胞脉(分布在子宫的脉络)系于肾,故冲任二脉与肾有密 切的联系;此外二脉通于足少阴肾经,如冲脉,其前行于气冲穴 并足少阴肾经挟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,任脉出会阴,上毛际,与 足少阴肾经会于曲骨、中极、关元穴。其次,从二脉的功能系 而言,冲为血海,是全身气血汇聚之所,任主胞胎,为人体妊养 之本。在充盛的肾气推动下,任脉通、冲脉盛,经血应时而下, 而具有受孕、怀胎、生育的能力。肾为先天之本,主生长发育与 生殖,所以说,“冲任之本在于肾”。
2-108经水出诸肾。——清•傅山《傅青主女 科》【注释】“经水”就是月经。O妇人以血为本,经水为血所 化,而血来源于脏腑,因此经水的生成,与肝、脾、胃等多个脏腑 密切相关。但是,直接主宰月经产生和使之按时而下的,主要 是肾的作用。肾为先天之本,主藏精,肾中精气的盛衰,主宰着 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变化。月经的产生和断绝过程 中,天癸起决定性作用:天癸充盛,则月经以时下;天癸衰少,则 经水不行。而关癸作用的产生,必须以肾脏精气充盛为先决条 件。没有旺盛的肾气,没有充盈的肾精,天癸就不能产生,月经 也无从发生,所以说,经水出诸肾。
2-109久坐湿地,强力入水则伤肾。一«难 经•四十九难》【注释】肾为水脏,主一身之水液,肾之气 化是一身水液代谢的动力。(D久坐湿地则湿气下受,湿邪则有 碍肾之气化,而曰伤肾;强行用力则易导致媵理开而汗出,如果 紧接着又入于水中,水邪则更易内侵,从而损伤肾脏。
2-110五脏皆有精而内舍于肾,以育百骸,诸骨 皆有髓而上属于脑,以镇诸阳;故肾为精之舍,脑为髓 之海也。        明•朱棣等《普济方》【注释】此条说明
了肾藏精、主骨、生髓的重要作用。(D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脏的 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,五脏在各自生理活动中消耗 掉一定的精气,而将剩余的精气输送并藏于肾中,故“肾为精之 舍”。肾中精气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功能,精气充足则生
admin | 2024-9-14 18:37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髓养骨,骨中髓质充盛以养四肢百骸。脊髓上通于脑,聚而成 脑,故“脑为髓海",头为诸阳之会,脑髓充足,则可以镇守诸阳。
2-111阳为汗之根,而肾为阳之宅。——清•尤 怡《伤寒贯珠集》【注释】"阳加于阴谓之汗”,汗为人体津 液被阳气蒸化而成,故曰“阳为汗之根”;而肾内寓真阴真阳,人 体阳气之根本,人体之阳气皆根于肾阳,所以说“肾为阳之宅”。
2-112五脏之真,惟肾为根。——明•赵献可 《医贯》【注释】肾不仅是“先天之本”,是人体生发的根本; 还“藏五脏六腑之精”,五脏之精气以肾中精气为本,肾中精气 是各脏腑构成和生理活动的基础。同时,五脏之阴阳皆根于肾 之阴阳,肾阳对各脏腑起推动和温煦的作用,肾阴对各脏腑有 滋润和濡养的功能。总之,肾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,故曰“五脏之真,惟肾为根”。
2-113肾为性命之根。——明•汪绮石《理虚元 鉴》【注释】指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。G)肾为先 天之本,内藏真阴真阳,为脏腑阴阳的根本;肾藏精,为人体发 生之根本,也是五脏功能的本源;肾之气化推动一身之气化。 正因为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,而又位于五脏 之最下,所以形象地称之为“性命之根”。
2-114肾虚则小便数,膀胱热则水下涩。——隋 •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【注释】二便虽为肾所主,小便数 和小便涩的病机却不尽相同。(D小便数责之于肾虚,而小便涩 多因为有热。肾虚则气化失司,膀胱失约,见小便频数,兼排尿 无力、尿有余沥,及小便失禁等症;若小便短涩刺痛,多因湿热 蕴结下焦。
2-115胎以肾为本。——清•张志聪《侣山堂类 辨》【注释】强调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。G)肾为 先天之本,主蛰,封藏之本,即肾藏精而主生殖;命门是男子藏 精、女子系胞之处。命门与肾关系密切,胎孕系于命门,有赖于 命门之火的温养,始能生长发育壮大。
2-116水为肾之体,火为肾之用。——清•吴澄 《不居集》【注释】肾在五行属水,对应于冬,涵育阴精,作为 五脏六腑的根本,故曰“水为肾之体”;但肾主水,在水液代谢中 起主导作用,又为元气生化之根本,而肾阳是脏腑阴阳的根本, 这些都突出表现为火的功用,故曰“火为肾之用”。
2-117食入而即出者,是肾中之无水;食久而始 出者,乃肾中之无火也。——清•陈士铎《辨证奇闻》 【注释】本条阐述了噎膈和反胃的不同病机。G)饮食不下, 食人即吐,谓之噎膈,常由瘀血、顽痰、逆气阻隔食道所致。究 其原因,多由酒色过度而伤阴。阴伤则精少血枯,胃津干涩,食 道失于孺养,气不下行,以致食入不下而即吐,故其根本还在肾 水之亏•可并见吞咽梗塞不通、口干舌燥、五心烦热、大便干 结、形体消瘦等水亏内热之候。
食久而始出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所吐皆未经消化之物, 谓之反胃。此虽由中焦虚寒、不能化谷,留久而出,但究其源, 总是釜底无薪,肾阳虚衰,不能腐熟水谷而致。症见神疲乏力、 面色少华、舌淡肢冷、脉缓无力等。一般噎膈、反胃多责之于 胃,今责之于肾,是日久而病深者也。
2-118淋者,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。——隋•巢 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【注释】淋证虽有热、气、血、石、膏、劳 诸淋之分,推其病机总不出湿热萄结下焦,导致膀胱气化不利
而致小便频数短涩,涩沥刺痛。而肾与膀胱相表里,又开窍于 二阴,司二便,故淋证或先肾已虚,或病而伤肾,总之多兼肾虚, 所以说诸淋者,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。
2-119髓者,骨之充也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 •解精微论》【注释】髓有骨髓、脊髓、脑髓之分,皆由肾中 精气化生。①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,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 提供的营养,所以说“髓者,骨之充”。
肾精充足,则髓液化生充盛,骨骼发育强健,运动轻劲有 力;肾精不足,生髓障碍,则骨骼生长缓慢,骨节乏力,腰膝酸 软。由于肾主身之骨髓,因此,临床上小儿囱门迟闭、骨软无 力,以及老年人骨质脆弱、易于骨折等,论治均当以补肾填精为 主。
2-120精气实于下,则髓海满于上。——清•汪 文绮《杂症会心录》【注释】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 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。G)精为生之本。在正常生理情况 下,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输注于肾中储藏,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 的正常进行。肾中精气充盈,可充养骨髓,并促进脊髓和脑髓 的充盈和发育。脊髓上通于脑,髓聚而成脑,故称“脑为髓之 海”。肾之精气充实,则髓液充足,髓海得养,所以说“精气实于 下,则髓海满于上”。若肾中精气不实,则髓乏其源,髓海失养, 常见眩晕耳鸣、记忆衰退等临床表现。当治以补肾填精,充盈 髓海。
2-121耳者,宗脉之所聚,肾气之所通。——隋・ 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【注释】“宗脉”也就是众脉。经络 与耳的联系十分密切。手、足三阳经均循行到耳,如手阳明络 脉入耳,合于宗脉;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;手太阳经入耳中; 足太阳经从巅至耳上角;手、足少阳经均从耳后入耳中,出走耳 前。六阴经则由于表里两经脉气相通,特别是阴经经别在头面 部合于阳经,故与耳也有联系,故曰“耳为宗脉之所聚”。肾开 窍于耳,肾中精气是耳的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,故曰“肾气通于 耳
2-122 精脱者,耳聋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灵 枢•决气》【注释】“脱”,耗竭之义。肾开窍于耳,耳的听 觉功能,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。肾精充盛,脑髓盈满,听觉才 能灵敏,故有耳为肾窍之说。肾中精气不足,脑髓空虚,耳就会 失其所养,出现耳鸣、听力减退,甚至耳聋等症。老年人由于肾 中精气虚衰,故多见耳聋失聪。所以临床上常以听觉的变化为 判断肾中精气盛衰的依据之一。
2-123齿为骨之余。一一明•张介宾《类经》 【注释】齿为骨之同类,亦有赖于肾精的充养。G)肾精充足,能 够充养骨髓,髓足则牙齿坚固;肾精衰少,不能充养骨髓,则牙 齿生长迟缓,或松动、脱落,所以说“齿为肾之余”。
2-124齿为肾之余,龈为胃之络。一清•叶桂 《外感温热论》【注释】“齿为骨之余”,肾主骨,齿与骨都由 肾中精气所濡养,故齿与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。就诊断而 言,通过观察牙齿枯润、颜色,齿垢之有无等等,可以辨识肾液 损伤与否。
胃脉络于牙龈,胃热则热邪随经上犯于龈而致牙龈肿痛, 热邪灼伤脉络则牙龈出血,所以根据牙龈的肿痛、出血与否可 以察知阳明胃经的蕴热情况。
2-125 发为血之余。——明•张介宾《类经》 【注释】发的生长依赖于血的滋养,发的生长与脱落,润泽与枯 槁,均与血的盛衰有密切关系,所以说发为血之余。
2-126诸髓者,皆属于脑。—— 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五脏生成》【注释,'脑为髓之海”,是由髓汇集于颅腔 内而形成。O脑为髓所聚,髓由精所化,而精乃肾所藏,所以脑 与肾关系密切。肾精的充足与否,直接影响到脑。肾精充盈, 髓海有余,则脑能正常地发挥作用,肾精不足,髓海空虚,则脑 转耳鸣,胫酸眩冒,目无所见,懈怠安卧,甚至精神活动失常,影 响其他生理活动。
2-127小儿善忘者,脑未满也,老人健忘者,脑渐 空也。——清•汪昂《本草备要》【注释】“脑为元神之 府”,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行以奉养之,因此人的记忆由脑所 主。脑中精气充足,则人的记忆力就强;脑中精气不足,人就善 忘。小儿脏腑尚未成熟,精气生成本不足,上行奉养头的精气 也容易出现不足,如果发生善忘,多由于脑中精气不充;老人则 脏腑渐衰,精气生成日减,倘若出现善忘,多是由于奉养脑的精 气减少所致。
2-128 脑为髓海,図以卫之。——清•程文囿 《医述》【注释】肾主骨生髓,髓居于骨中则为骨髓,居于脊 中则为脊髓,生于脑中则为脑髓。其中脑为髓聚集之处,就 如大海为百川聚集之处,所以说“脑为髓海”;脑髓居于头中,为 人体中至为贵重之物,关系着人的生死存亡,而囱在头顶,实际 上起到了保卫脑髓不受伤害的作用,所以说“囱以卫之
2-129脑为元神之府。——明•李时珍《本草纲 目》【注释】脑具有主司神明(精神活动)的功能。
2-130 五脏之本,本在命门。——明•张介宾 《类经图翼》【注释】提出命门为五脏之本,是为了强调肾 中阴阳的重要性。G)命门藏精化气,内寓真水真火,为阴阳之 宅,是五脏阴阳的根本,五脏之阴阳皆根于命门之阴阳。命门 真阳对各脏腑起推动和温煦的作用;命门真阴对各脏腑有滋润 和濡养的功能。命门精气通于肾,而五脏之精气亦以肾中精气 为本,肾中精气是各脏腑构成和生理活动的基础,因此命门在 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命门元阴元 阳亏损亦是脏腑阴阳病变的根本。反之,其他脏腑阴阳失调, 日久也必累及命门。故曰“五脏之本,本在命门”。
2-131命门居两肾之间,不但为真火之本,亦即 为真水之源。——清•周学海《脉简补义》【注释】命 门内寓水火,为真阴真阳之所。O其所寓真阴真阳,为二身之 阴阳的根本,所以说命门为真火之本,真水之源。至于命门居 两肾之间,只是关于命门位置的诸多说法之一。
2-132下焦溢为水。—— 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宣 明五气论》【注释】三焦主运行水液,其中尤其以下焦为主, 其运行水液,疏通水道,犹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。如果下 焦发生病变,运行水液的功能就受到影响,必将导致水液潴留、 泛滥为患,从而发生水肿病证。
2-133上焦不治,则水泛高原;中焦不治,则水留 中脫;下焦不治,则水乱二便。——明•张介宾《类 经•藏象类》【注释】人体水液的正常运行,输布及排泄, 主要依赖于肺、脾、肾、三焦等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。若上焦肺 气的宣发、肃降功能异常,多致津液向外宣散及向下输送发生 障碍,水液就会在上部停积表现上部的疾患;中焦脾气运化失 职,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以致水液内停,酿痰成湿,留滞中胱,就
会表现中焦的病变;下焦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司,势必导致 分清泌浊的障碍及贮尿、排尿的失常,因而出现大小便的异常 变化。
2-134 三焦者,原气之别使也。——《难经•六 十六难》【注释】“原气”,即元气;所谓“别使”,即指元气运 行的特殊途径而言。G)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。元气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,元气产生于下,通过三焦而输布到全身,内 至于五脏六腑,外达于肌肤媵理,发挥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,因 此称三焦为原气之别使。
2-135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——黄帝 内经•素问•灵兰秘典论》【注释】“决渎”,意指疏通沟 渠。(D三焦作为水液之通道,具有疏通水道、运行水液的功能。 全身的水液代谢,虽然是由肺、脾、肾、膀胱等多个脏腑协作完 成的,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,才能正常地升降出人。
2-136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本。——南宋•杨 士瀛《仁斋直指方论•卷之一 •总论》【注释】肺司呼 吸而与天气相通,吐故纳新,在气的生成和气机的调节上有重 要意义,所以说肺为气之主;肾主藏精而与命门相通,肾脉又上 连于肺,只有肾中精气充盛,才能使肺吸入之气下纳于肾。可 见,呼吸之气虽出入于肺,呼吸之根本则在于肾。
2-137肺燥则痿,肾燥则消。——明•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》【注释】痿为筋脉失养,而肺为水之上源,宣发 津液以濡养全身,肺热叶焦,则肺燥不能输布津液以滋养五脏, 故发为痿。
消渴有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之分。上消在肺,中消在胃,下消 在肾。消渴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。肾阴亏损则肾燥,虚火上灼 肺、胃,可形成或加重消渴。
2-138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藏。——明•方广 《丹溪心法附余》【注释】肺主一身之气,司呼吸,在气的生 成和运行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,所以说“肺为气之主”;肾为封 藏之本,主纳气,所以说“肾为气之藏”。
2-139喘病之因,在肺为实,在肾为虚。——清 •叶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【注释】概括了肺肾两脏在喘证 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。①喘证总因气机升降岀纳失常所致。 肺主气,司呼吸,外合皮毛,易为外邪所侵,外邪侵袭易致使肺 气臆郁,宣降失职而发为喘,其症多见气粗声高、痰鸣喘嗽、脉 数有力等实证表现,故曰“在肺为实”。肾为气之根,主纳气,若 肾气不固,摄纳失常可致气不归元,上逆而喘,其症多见声低气 怯、呼吸短气、病势徐缓等虚证,所以说“在肾为虚”。
2-140肺出气,肾纳气。-一明•孙一奎《赤水 玄珠》【注释】肺司呼吸而与天气相通,呼出浊气,吸入清 气,所以说肺为气之主,但是一呼一吸,所主各有偏重。呼气自 然由肺所主,而吸气则与肾有密切的联系。肾主蛰而与命门相 通,肾脉又上连于肺,肾的封藏作用对清气的吸入有重要作用; 肾中精气充盛,能助肺之肃降而使吸入之气下纳于肾,因此说 “肺出气,肾纳气
2-141聚于胃,关于肺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咳论》【注释】此就咳嗽而言,咳为气逆,嗽为痰动。®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,五脏六腑有病,都常先影响到胃,故曰 “聚于胃”;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,邪气循肺脉上行入肺,引起肺
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,从而表现为咳嗽,咳嗽总归为肺病,故曰 “关于肺”。
2-142 土虚木必摇。——清•尤怡《静香楼医案 •内风》【注释】脾在五行中属土,肝在五行中属木。G)木 克土,土虚则木乘,易出现肝失疏泄而亢逆的表现;又脾为生血 之源,肝为藏血之脏,两者密切相关,若脾运健旺,生血有源,则 肝有所藏,若脾虚生化乏源,则可导致肝血不足,血虚生风,从 而岀现肢体动摇、头目眩晕之类的肝风症状。
2-143肾恶燥,肝忌刚。——清•叶桂《临证指 南医案》【注释】肾藏精属阴,当以阴性柔润之物滋养之,最 忌阳刚炽烈之品,恐其耗血竭精,故曰“恶燥”;肝藏血,体阴而 用阳,喜舒畅条达,其气易上逆,出现阳亢的病理表现,故常当 养血柔肝以滋其体,使亢阳自平,不宜以辛燥刚烈之品伤其阴 血,故曰“忌刚”。
2-144八脉隶于肝肾。-一清•叶桂《临证指南 医案》【注释】“丽”者,“隶”也。(D肝肾乃八脉之源,八脉皆 起于下,为肝肾之流,所以欲调八脉,须养肝肾。胃为水谷之 海,乃多气多血之府,足阳明胃经与冲脉会于气街,胃中谷气充 盛,则冲脉亦盛。
2-145乙熒同源。——明•李中梓《医宗必读》 【注释】乙在天干中代表肝脏,癸在天干中代表肾脏。G)“乙 癸同源”是指肝肾两脏在生理、病理上有密切的关系。肝肾同 居下焦,为母子之脏;肝藏血,肾藏精,精血可以互化,肝肾的阴 液可以相互资生,所以肝肾在生理上存在着互相资生,病理上 互相影响的关系。
2-146下元之损,必累八脉。——清•叶桂《临 证指南医案》【注释】“下元”,指下焦肝肾;“八脉”,指奇经 八脉。①肝肾虚损,每可累及奇经八脉。这是因为奇经八脉与 肝、肾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。督、任、冲三脉皆起于胞中。 督脉贯脊属肾,任脉(见“经络”章节)通肾,且与足厥阴肝经会 于曲骨,冲脉从气街起与足少阴肾经相并,冲为血海而肝主藏 血,可见督、任、冲等奇经与肝肾有着一定联系。因此肾阳衰 惫,多致督脉虚寒;肝血不足,多致冲任血虚,故曰“下元之损, 必累八脉”。
2-147心虚则惊,肝虚则恐。一隋•巢元方 《诸病源候论》【注释】心主神明,气血是心神活动的物质 基础。心的气血充盛,则精神振奋,神志清晰,心的气血亏虚, 则心失所养,可出现惊悸等证。肝藏血,以阴血为本,体阴而用 阳,又肝肾同源,肝虚则肾虚,恐为肾志,肾虚故恐惧。
2-148心为生血之源,肝为藏血之脏。一一明• 吴《内经素问吴注》【注释】营出于中焦,只有上注于心 脉,奉心化赤乃为血,故心在血液的生成中起着首要的作用,所 以说心为生血之源;肝藏血,人卧血归于肝,所以说肝为藏血之 脏。
2-149因咳而有痰者,咳为重,主治在肺;因痰而 致咳者,痰为重,主治在脾。一明•王纶《明医杂著》 【注释】咳嗽之病,一般皆有咳有痰,然而咳与痰的出现常有 先后之别,临床每可以此作为辨证依据之一。O若先咳而后觉 有痰者,多因外邪袭肺,肺气壅滞,气道不利而咳作;由于肺失 清肃之令,无以宣发由脾上输于肺之精气津液,使之滞留于肺, 化而为痰。虽然痰之多寡和颜色可随其所感之邪的不同而有
异,但其皆由肺生则一。此以咳为本,痰为标,病位在肺;治当 以肺为主,俟肺气畅达,宣肃之令一复,则咳愈而痰自去。若先 是痰涎盛而后有咳嗽,则每由脾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而致酿湿 生痰,上渍于肺,从而壅塞肺气,令肺失宣肃,咳嗽遂作。此以 痰为本,咳为标,病位在脾。治当以脾为主,健脾燥湿化痰,生 痰之源一健则咳自止。
2-150有痰之嗽主脾湿,无痰之咳主肺伤。—— 明•秦景明《症因脉治》【注释】咳嗽一证病位主要在肺、 脾两脏。G)肺主宣发肃降,外合皮毛,易受外邪;肺为清虚之 脏,内邪亦易伤之。肺受外邪则宣发肃降失司而发为咳;脾为 生痰之源,而脾气散精,上输于肺,脾为湿困,则化生痰浊,痰浊 犯肺,肺失清肃而为咳,此咳吐有痰为嗽,故曰有痰之嗽主脾 湿。
2-151先喘后胀者,主于肺,先胀后喘者,主于 脾。——明•王纶《明医杂著》【注释】气喘与腹胀往往 相兼出现,临床辨证当区分先喘后胀和先胀后喘两种情况。若 先见呼吸喘急,而后出现腹部胀满者,多由肺失宣肃,肺气上逆 所致,肺主气,肺之气机紊乱,则中气也必不调,故常继发腹胀。 若先见腹胀,而后出现呼吸急迫的,多由脾失健运,不能斡旋枢 机,上逆迫肺,故发为喘逆。或脾失健运,痰湿内生,阻于腹则 胀,贮于肺而喘。
2-152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,肾非后天之气不能 生。        清•傅山《傅青主女科》【注释】肾为先天之
本,脾为后天之本。后天之脾阳根于先天之肾阳,脾之健运,生 化精微,需要借助肾阳的温煦推动作用才能完成。肾中精气亦 有赖于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充,才能不断充盈和 成熟。
2-153脾为五脏之根本,肾为五脏之化源。
明•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【注释】脾主运化,将水谷精微输 送至心、肝、肺、肾等脏器,营养脏腑,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,为 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故称其为五脏之根本。肾藏精,人之 生,先成精,肾中精气是五脏六腑生发的源泉,对脏腑具有推 动、温煦、滋润、濡养的作用,是先天之本,所以为五脏之化源。
2-154肾气虚者,脾气必弱;脾气弱者,肾气必 虚。——清•程文囿《医述》【注释】此言先天、后天二 者之间相互资生、相互影响的关系。①肾为先天之本,阴阳之 根;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脾之强健,有赖肾中精气的 温煦蒸腾;肾之藏精,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。脾与 肾在生理上相互资助,相互促进;在病理上相互影响,互为因 果。如肾气不足,温煦蒸腾作用虚弱,火不生土,脾的运化功能 便减退,不能正常地化生气血;反之,若脾气虚弱,难以化生水 谷精微,气血生化无权,则肾不能正常地藏精,以致肾中精气亏 乏。
2-155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。——明•李 中梓《医宗必读》【注释】肾藏精,主生长发育和生殖,是五 脏中最先生成的脏器,在人的受胎和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 的作用,故为先天之本。人岀生以后,其生存和活动都要依赖 水谷精微的滋养,而脾主运化,是水谷精微生成的源泉,其化生 的精气,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,故为后天之本。
2-156血之源头在乎肾,气之源头在乎脾。—— 明•李中梓《病机沙篆》【注释】血之源头即血的生成,血 虽由脾胃运化水谷化生而来,但肾藏精,肝藏血,肝肾同源。肾 ,中精气充足,肝得所养,血有所充;肝血充盈,则精有所资,肾有 所藏。同时肾中精气又可促进脾的运化生血功能,故说血之源 头在肾。
气有先天后天之分。肾中之精气为先天之气,来自父母, 需赖后天之气不断充养。后天之气为水谷之精气,有赖于脾胃 的受纳腐熟,运化转输,将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化为水谷之精气, 输布于全身,上濡清窍,内养脏腑,外充皮肉筋骨。所以说气的 源头在脾。
2-157肺主气属卫,心主血属营。——清•叶桂 《温热论》【注释】卫气与肺相通,营血为心所主,全身卫气 营血的运行由心、肺主管。
2-158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;痫证者寻痰火之重 轻。——清•刘一仁《医学传心录》【注释】心主血,肝 藏血,而血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,所以心肝两脏在神志病变 中有重要作用。0癫狂多因肝火暴张或心火亢盛扰乱神明所 致,故癫狂多表现为神志上的错乱,如打人骂詈,不避亲疏,登 高而歌,弃衣而走;痫证则多由痰浊内扰,蒙闭心窍所引起,所 以痫证不表现神志的错乱,而是表现为神志的短暂缺失,所以 说痫证者寻痰火(邪热挟痰)之重轻。
2-159二阳之病发心脾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经脉别论》【注释】“二阳”,即手阳明和足阳明。0胃 与大肠发病多因于心和脾。胃和大肠,以胃为主体,与心脾密 切相关。心属火,胃属土,火生土,心胃为母子的关系。若情志 伤心,则母病及子,心病损及胃。胃与脾是表里关系,若思虑伤 脾,脏病及腑,脾病伤及胃。
2-160不寐、健忘两证,虽似心病,实由于肾虚 也。——清•程文囿《医述》【注释】不寐、善忘都为神 志病,而心藏神,故两证似与心关系最为密切,究其根本则不尽 然。G)以不寐言,心藏神,神安则寐,不安则难寐;而心神之安 需由心血之养,若阴血不足,则心神失养而为病,故无论思虑劳 倦、情郁伤肝之失眠,总与阴血亏虚有关;但肝藏血、肾藏精,乙 癸同源,精血互生,血不足与肾精亏有很大关联,因此治不寐不 仅可以通过养心血、益肝阴,更可通过滋肾精。以健忘言,人之 记性在脑,脑之思维记性又统属于心藏神之功能;而肾为作强 之官,伎巧出焉,智巧多能之事,又多本于肾,肾主生殖,髓集于 脑,而使脑力强健。故健忘之病,虽关乎神明,而神明之用又有 赖于肾精上达,脑髓充盈,化气生神,而有记忆之能。不寐与健 忘两者病机尽管不全相同,但又多与肾密切相关。
2-161 精之藏制虽在肾,而精之主宰则在 心。——明•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【注释】肾主藏精,为 封藏之本,然而肾精的蓄泄又由乎心。心主藏神,属火;肾主藏 精,属水。心为君火,肾为相火。君火在上,为一身之主宰,相 火在下,系阳气之根。心有所动,肾必应之。若情欲妄动、所欲 不遂,心神摇荡,致君火摇于上,相火炽于下,则肾不能藏精而 自泄。遗精日久,可导致下元亏虚。此类病证,为心神动越所 致,病由心起,治疗当首先重视调摄心神,排除妄念,然后随证 施以药饵,才能获效。
2-162欲补心者,先实肾,使肾得升;欲补肾者, 须宁心,使心得降。一一清•石寿堂《医原》【注释】 此是根据心肾二者之间的关系确立的治法。G)心在五行为火, 位居于上而属阳;肾在五行为水,位居于下而属阴。位于下者, 以上升为顺,位于上者,以下降为和。故心火下降至肾,肾水上 承于心,心与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。所以,欲补心者,可 先益肾,使肾水得以上济以资心,则心的病证自复;欲补肾者, 可先宁心,使心火得以下降以温肾,则肾的病证易愈。就临床 实际看,这一治法用于肾阴不足而心火扰动的心肾不交之证, 滋肾水,降心火,可使心肾相交,水火得济,身自安和。
2-163肺为五脏之天,脾为百骸之母,肾为性命 之根。        明•汪绮石《理虚元鉴》【注释】肺位于胸
腔,居诸脏之上,五脏中肺位最高,有华葢之称,故被称为“五脏之 天”,全身气机、津液的输布运行由它主司。肺虚则营卫不运,精微 无以敷布,日久成损。脾居中焦,主运化水谷精微,为脏腑经络四 肢百骸输送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。脾属土,土为万物之母,脾像土 化生万物一样滋养全身百骸,故称“脾为百骸之母”。脾失健运则 机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,全身营养障碍,肌肉削减,四肢不用。肾 藏精,主生长发育和生殖,为先天之本,肾之阴阳为脏腑阴阳之根 本,故称“肾为性命之根”。肾虚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,本句阐述 分属三焦的肺脾肾三脏的重要性。
2-164痪痕之证,多属心脾肝三经。——清•张 璐《张氏医通》【注释】瘓疯之证以四肢不自主抽动,甚则 颈项强直、角弓反张为特征。①“瘓”指筋脉拘急而短缩;“疚” 指筋脉缓纵而伸长。本证之起,或因邪热炽盛、热极生风;或由 邪热内陷,灼伤营阴,引动肝风,风火相煽;或脾虚生痰,痰湿内 盛,以致风、火、痰上扰清窍,直犯筋脉,导致发病。张氏认为本 证多属心脾肝三经,亦即心火、肝火或脾痰所致。
2-165 声音之标在心肺,而声音之本则在 肾。        明•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【注释】声音与心、肺、
肾的关系相当密切。G)言为心声,语言是心神活动的表现,且 心开窍于舌,此为声音与心的关系。肺上通喉咙,开窍于鼻,主 呼吸,呼吸则气动,气动则有声,此为声音与肺的关系。呼气在• 肺,离不开肾的纳气功能。可见心之神、肺之气、肾之精乃为声 音之主。然肾为先天之本,心神、肺气均根于肾,肾精一亏,则 心肺俱虚。由此而言,声音之标在心肺,而其本则在肾。
2-166食气入胃,脾经化汁,上奉心火,心火得 之,变化而赤,是之谓血。——清•唐宗海《血证论》 【注释】此言血液的生成过程。。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脾胃 所化生的水谷精微,所以脾胃为生血之源。水谷入胃,脾为之 行其津液,水谷精微通过脾的传输升清作用,上输于肺,复注于 心脉,肺气通于天,吸引天气,与水谷之气相合,在心气的作用 下,奉心化赤变为新鲜的血液。由此可见,血液的生成不仅与 脾有关,而且与心相涉。
2-167暴热病在心肺,积热病在肝肾。——元.朱 震亨《脉因证治》【注释】“暴热”是指急性外感热病,其病 理变化多在心肺。“积热”多指内伤发热或邪热见因,其病理变 化多侧重于肝肾。G)因为温热之邪多由肌表或口鼻而入,而肺 居上焦,开窍于鼻,外合皮毛,与卫气相通,故热邪外侵,必先犯 及肺气而出现肺卫表证,不愈者又可传变为邪热壅肺之证。心 与肺同居上焦,主血而舍神明。火热之性升散上炎,最易扰乱 心神,故在急性热病的发病过程中,轻者可见心烦失眠,重者可 见神昏澹语,后者即所谓热入心包证。
内伤发热,阴虚所致者最为多见。阴液久虚,必然累及肝 肾。邪热久羁,或热病后期余邪未清,没有不伤及下焦肝肾的。 积热病在肝肾,一般是邪热少而虚热多。
2-168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脉,肝主身之 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肾主身之骨髓。一黄帝内 经•素I'可•痿论》【注释】本条指出五体分别为五脏所主。 。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脉,是构成整个人体的重要组织,又称为五体。 人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《内经》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,将人 体外部的多种组织脏器,按其功能特性构成五个功能系统,脉、 皮、筋、肉、骨则分别归于心、肺、肝、脾、肾五脏,从而表明外部 组织器官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。肺输精于皮毛,人体之 体表依赖于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及润泽,故曰肺主身 之皮毛;心与脉相连,血液在脉中运行,依赖于心气的推动,故 曰心主身之血脉;筋膜的活动,依赖于肝血的潘养,故曰肝主身 之筋膜;脾运化水谷,可将饮食中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,以营 养四肢肌肉,故曰脾主身之肌肉;肾中精气具有促进骨髓生长 发育和资生骨髓、脑髓和脊髓的作用,故曰肾主身之骨髓。临 床常可通过审察五体的外在表现,以测内在脏腑的病变,调整 内在相应脏腑的功能,以治疗外部形体组织的病变。
2-169肝木由脾土而升,胆木由胃土而降。一一 清•吴达《医学求是》【注释】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,脾 主升清,胃主降浊,一升一降,调节人体气机的运行,而脏腑气 机的升降,皆本于此。肝胆一脏一腑,肝气主疏泄升发,胆气主 通降,其升降必借脾胃升降之机来完成,所以说“肝木由脾土而 升,胆木由胃土而降”。
2-170肝生于左,肺藏于右,心部于表,肾治于 里,脾为之使,胃为之市。一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刺 禁论》【注释】就功能而言,肝升肺降,圣人面南而立,肝应 春在左主生升,故曰生于左;肺应秋在右主敛降,故曰藏于右; 心属火为阳,其气趋表,故部于表;肾属水为阴,其气趋里,故治 于里;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,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,故为之使; 胃主受纳,传化物而不藏,如市集货物之出入,故为之市。
2-171呼出之气,由心达肺;吸入之气,肝肾相 济。——清•费伯雄《医醇謄义》【注释】气的升降出入 与心肺、肝肾有关。①心主血脉,肺主呼吸。人体功能活动和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浊气,通过心脉的运行输送到肺,然后再通 过肺呼出体外,所以说“呼出之气,由心达肺”。
肺虽然主气司呼吸,却只有在肾的纳气作用正常的情况 下,才能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,才能保证吸入的天之清阳之 气能真正被机体所利用。肝主疏泄,肾主封藏,疏泄和封藏互 为制约,使功能活动保持在恰当的状态,对于呼吸也是如此,所 以说“吸入之气,肝肾相济”。
2-172精气并于心则喜,并于肺则悲,并于肝则 忧,并于脾则畏,并于肾则恐。一黄帝内经•素问 •宣明五气篇》【注释】本条指出情志活动与脏腑的功能 活动密切相关,并以五脏精气为基础。。由于五脏中某一脏精 气虚弱,他脏精气即乘虚向该脏侵入相并,其气反实而为病,从 而使该脏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,可出现各种情志变化。如并入 于心,则使心气实而表现为大喜;并入于肺,则使肺气实而表现 为悲哀;并于肝,则使肝气实而表现为忧虑;并于脾,则使脾气 实而表现岀畏惧;并于肾,则出现惊恐。
2-173醉饱则火起于胃,房劳则火起于肾,大怒 则火起于肝,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。——元•朱震亨 《格致余论》【注释】这句话概括了内火的主要原因。O大 醉过饱,饮食积滞易酿湿生热,所以说醉饱则火起于胃;房劳过 度,肾精暗耗,阴不制阳,而易出现虚火,所以说房劳则火起于 肾;五志过极皆可化火,大怒则肝阳暴张,化火生风,所以说火 起于肝;肺在志为忧,悲忧过度,气郁不解则化火,所以说悲哀 动中则火起于肺。
2-174 土旺则金生,……水升则火降。——清・ 陈修园《医学从众录》【注释】此是五行的生克关系在治 疗上的应用。G)引李中梓语:脾与肺脏是母子之脏,相生关系, 脾土资生肺金,所以肺虚之证可以通过补脾达到治疗目的,脾 胃充盛,就可以起到补肺的作用,即“培土生金”法。心与肾脏 之间是相克关系,也就是互相制约的关系。心火下降,肾水上 济,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,水火方能既济。如果心火 偏盛,此时不要只是着眼于清降心火,还可以通过滋补肾水的 方法达到清降心火的目的,即“壮水制火”法。根据生克规律确 定的治疗方法除了上述两条外,还有“滋水淄木”、“金水相生”、 “抑木扶土”、“培土治水”等几种方法,临床可灵活应用。
2-175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肾欲 咸。一黄帝内经•素问•五脏生成》【注释】五味 各属五脏,由于五味能够引起五脏功能的盛衰,所以五脏对五 味各有所欲,心喜苦味,肺喜辛味,肝喜酸味,脾喜甘味,肾喜咸 味。
2-176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,气生于肾水而上 主于肺,其间运上下者,脾也。——清•唐宗海《血证 论》【注释】此言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之间的关系。血液 的生成赖心火的作用,生成以后的血则由肝贮藏或调节。肾有 纳气、化气的作用,故说气生于肾水,肺主全身气机的调节,故 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。血虽生于上焦之心而下藏于肝,气虽生 于下焦之肾而上主于肺,但气血的上下升降全赖中焦脾的斡 旋,可见脾胃在人体水火气血的生化运转中的重要作用。
2-177心主脉,肺主皮,肝主筋,脾主肉,肾主 骨。——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宣明五气》【注释】见 177条“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脉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 肌肉,肾主身之骨髓”注释。
2-178心主汗,肝主泣,肺主涕,肾主唾,脾主 涎。一黄帝内经•灵枢•九针论》【注释】本条指 出五液分别为五脏所主。O汗为津液所化,血与津液同出一 源,心主血,属火,火热能蒸发汗液外泄,故“心主汗”;泪出于 目,目为肝之窍,故曰“肝主泣”;涕由鼻出,肺开窍于鼻,所以 “肺主涕”;肾经循喉咙、挟舌本(舌根),唾液出于舌下,为肾精 所化,因而肾主唾;脾开窍于口,涎为口津,故云“脾主涎”。
2-179肾者胃之关,木者土之贼。——清•任越 庵《伤寒法祖卷下•阳明病解第二》【注释】肾主水,居 下焦,与膀胱相表里,在水液代谢中起重要作用,具体表现为在 生理情况下,水入于胃,由脾上输肺,肺气肃降,水下输而归于 肾,经膀胱而排出体外,这一过程皆依赖肾的气化,故曰“肾者 胃之关肝属木,脾属土,五行中木克土,所以肝气横逆,必乘 脾土,引起脾的病变,是为“木者土之贼”。
2-180心者,生之本,神之变也;其华在面,其充 在血脉。肺者,气之本,魄之处也;其华在毛,其充在 皮。肾者,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;其华在发,其充 在骨。肝者,罢极之本,魂之居也;其华在爪,其充在 筋。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者,仓廩之本,营之 居也•••…其华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。一黄帝内 经•素问•六节脏象论》【注释】本条是《内经》藏象学说 的核心内容,它指出了该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,联系诸腑、经 脉、形体、官窍等的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五个功能系统。其中,心脏 是生命的根本,精神活动的主宰,其精气主要显示在面部,充养 于血脉。肺脏是气的根本,主司人体先天本能之所在,其精气 主要反映于皮毛。肾脏是精气蛰伏封藏的根本,五脏六腑之精 气都贮藏于此,它的精气主要反映于头发,充养于骨髓之中。 肝脏是主宰产生疲劳的根本,主宰情志活动的所在。其精气显 示在爪甲上,充养于筋膜。脾、胃、大小肠、三焦、膀顾是水谷在 体内贮藏的根本,产生营气的地方,所以称为“器”,它们能把水 谷分成精微和糟粕两部分,输精微于四肢百骸,传糟粕于体外, 这些脏器的精气主要反映于口唇四周,充养于全身肌肉。
2-181五脏六腑,心为之主,耳为之听,目为之 候,肺为之相,肝为之将,脾为之卫,肾为之主外。—— 《黄帝内经•灵枢•五癮津液别》【注释】心为君主之 官,五脏六腑以心为主宰,精神、意识、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, 故为五脏六腑之主;耳主听觉,故为之听;眼主视觉,用以观察 事物,故曰为之候;肺居上焦,朝百脉而主治节,所以为之相,肝 为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;脾主肌肉,肉为墙,护卫内在脏腑,且为 卫气之源,故为之卫;肾主骨,而骨立其形体,故主外。
2-182 呼出心与肺,吸入肾与肝。一难 经•四难》【注释】参见2-170条。心肺居于上焦,肝肾居 于下焦,两者相对而言,前者属阳,后者属阴。呼出与吸入相对 而言,亦前者属阳,后者属阴。故呼出关乎心肺,吸入关乎肝 肾。
2-183心肺在上,主脉气也;肝肾在下,藏精血也;脾居中州,为精血脉气之养也。一一明•朱棣等 《普济方》【注释】心肺居于上焦,心主一身之血脉,肺主一 身之气,所以脉道之气为心肺所主宰。肝肾居于下焦,肝主藏 血而肾主藏精。脾居中焦,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,营养物质的 输布升散,全赖于中宫脾土之运化。心肺之主脉气,肝肾之藏 精血,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。若脾气虚损,健运失 司,生化之源乏绝,则上不能养心肺脉气,下不能滋肝肾精血, 以致五脏皆亏。可见脾对心脉、肺气、肝血、肾相等均有重要作 用,故被称为“后天之本”。临床治疗虚损性疾病,十分重视培 补脾胃,其理论依据即在于此。
admin | 2024-9-14 18:39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2-184心恶热,肺恶寒,肝恶风,脾恶湿,肾恶 燥。一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宣明五气》【注释】五脏 分属五行,生理特性不同,喜恶也各有不同。G>心为火脏,主血 脉、神志,过热则耗伤津血,迫血妄行,热甚则扰乱神明,故恶 热;肺合皮毛、开窍于鼻,易感寒邪,又主气,感寒则气滞不宣, 故恶寒;肝属木,其应风,主筋,风胜则肝风易动,引起眩晕抽 搐,故恶风;脾主运化水湿,其性喜燥,湿盛易伤脾阳,阻碍健 运,而产生泄泻等,故恶湿;肾为水脏,主藏精,燥胜则损精耗 液,故恶燥。
2-185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 志。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宣明五气》【注释】提出 五脏藏神的概念。神,则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;魄,并精 而出入',故与人体的先天本能反应有关;魂,随神而往来,主要 表现为情志活动;意,指思考记忆能力;志,指精神活动中能使 人集中精神的能力。
2-186下窍通而上窍自开。——清•石寿堂《医 原•百病提纲论》【注释】“下窍”指前后二阴。“上窍”指 眼、耳、鼻、口七窍。。孔窍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器官,与 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密切相关。如肺开窍于鼻,肝开窍于 目,肾开窍于耳及二阴等。由于五脏相通,诸窍之间亦可相互 影响。因此,凡五官上七窍闭塞不通之病,每可导致下窍不通, 而通下窍又常可开启上窍。如喉痈闭塞,热结于里,大便燥结、 小便赤涩者,可通大便,清热导下而咽自利。举凡目赤肿痛、暴 聋耳鸣、鼻中生疮等证,内火上攻七窍,下结胃、肠、肝,胆,以致 大便不通,小便短赤者,均可用当归龙荟丸、龙胆泻肝汤一类清 热泻火、通利下窍之剂以治之。下窍一畅,火势自降,则上窍火 热炽盛诸证自可消除。此乃釜底抽薪之法,施之临床,每获佳 效。这充分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治病须从整体现念出 发进行辨证论治。
2-187上窍开而下窍自通。——清•石寿棠《医 原•百病提纲论》【注释】这里所谓开上窍,实泛指宣通上 焦。O一般来说,孔窍宜通不宜塞,塞则升降出入受阻而为病。 由于上下诸窍间相互关联,故下窍若有闭塞不通之病,可施以 宣通上窍之法。如小便癥闭不通或大便秘结难下,利水、通下 之剂用之不应,而选用桔梗、杏仁、紫菟等开肺气之品以疏通上 窍,每可获效。这是因为人体气机贵流不宜滞,肺气一开,气化 一利,二便可得畅通,这种开上窍通下窍的方法,对临床有一定 指导价值。
2-188五官者,五藏之阅也。一黄帝丙经• 灵枢•五阅五使》【注释】五官,指鼻、目、口唇、舌、耳。O 鼻为肺之官,目为肝之官,口唇为脾之官,舌为心之官,耳为肾 之官。五官是人体与外界接触的门户,与五脏有密切的联系。 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可以通过五官影响到五脏,同时,五脏的
第二章藏.象        . 71 .
功能正常与否,亦可反映在五官,故为“五脏之阅”。
2-189头者,精明之府,头倾视深,精神将夺矣。 背者,胸中之府,背曲肩随,府将坏矣。腰者,肾之府, 转摇不能,肾将惫矣。膝者,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则偻 附,筋将惫矣。骨者,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则振掉,骨 将惫矣。一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脉要精微论》【注 释】头为诸阳之会,而阳气精则养神,因此说头是精神所居之 处,故曰“头为精明之府”,如果头倾目陷,是精神将要丧失的表 现;胸中指心肺,背为阳,护卫心肺,故曰“背为胸中之府”,如果 背弯肩随,是心肺行将败坏的象征;两肾居于腰间,所以说腰为 肾所居之处,故曰“腰为肾之府”,如果不能自由转侧,是肾脏将 要衰惫的表现;筋与机体运动密切相关,而膝是运动最多之处, 所以“膝为筋之府”,如果不能伸屈,走路则弯腰俯首,是筋疲乏 的表现;肾主骨生髓,而髓就居于骨中,故曰“骨为髓之府”,如 不能久立,行路时震颤摇摆,是骨将疲乏的表现。
2-190目郁则不能视色,耳郁则不能听声,鼻郁 则不能闻香臭,舌郁则不能知味。一一金•刘完素《素 问玄机原病式》【注释】耳目鼻舌口(唇)是人身重要的感 觉器官,为五脏之苗窍,内与五脏相关联。①所谓“目郁”,因肝 开窍于目,实为肝气之郁。而“耳郁”,因肾开窍于耳,实为肾气 之郁。肺开窍于鼻,“鼻郁”实肺气之郁。心开窍于舌,“舌郁” 实心气之郁。因此五脏精气不和造成视、听、嗅、味觉的异常, 治疗不应仅治其耳、目、鼻、舌、口,更重要的在于调和其脏气, 使之和畅,即所谓求本之治。
2-191骨为干,脉为管,筋为刚,肉为墙,皮肤坚 而毛发女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灵枢•经脉》【注释】此
言人体生成发育。人体生成发育是以骨为支柱,以经脉为营运 气血的通道,以坚劲的筋来约束骨骼,肌肉像墙一样护卫机体, 肌肉之外是坚韧的皮肤,皮肤之外毛发生长,由此由内到外,构 成了人的整体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